“双减”政策出台之后,教培机构转型势在必行,很多教培机构对未来发展方向感到迷茫,但也有部分机构直面新的挑战。连日来,本报全媒体记者做了探访,校外培训机构想华丽转身还有些困难,只能慢慢摸索,寻求突破,但不少转型机构已新增艺术、实践、科技类培训以及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服务等合规项目,走出了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。
艺术类课程需求明显上升
春节刚过,在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一家培训机构,孩子们正在专心地上钢琴、舞蹈、绘画、手工等课程,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由老师组织在电影室观看动画片。
走廊尽头,一间不大的教室里传来婉转低沉的琴音,10岁的玲玲(化名)正在弹古筝,音乐老师一对一在旁边给她指点。
玲玲的妈妈说,给孩子报古筝课,一是想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和意志力,二是可以提升气质与修养,对女孩子来说尤其重要。“孩子学古筝已有一年时间,以前还要学别的课程,现在孩子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了。”
在绘画班,十几个孩子正在认真地上素描课,等待接孩子下课的张先生说:“孩子还小,学点素描,通过对几何体的观察和描摹,可以锻炼孩子的眼力和耐心,对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。”
隔壁的一间教室里,两名学生正在打乒乓球。一名学生告诉记者,他俩假期就一起报了绘画课程,画累了就出来活动活动。
这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说:“‘双减’政策出台后,学科类的培训全部都停了。之前我们也有音乐、美术等课程,但是占比很少,如今需要通过增加音乐、美术、绘画等方面的课程来转型。”
位于西宁市城东区一家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,寒假艺术类兴趣班报名人数较往年增加了一倍。“现在学科类培训已经停止,家长们更多地会给孩子报兴趣班,在我们接待的家长里,有人最多为孩子报了5个兴趣班。”这名工作人员说。
记者走访省城多家培训机构发现,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纷纷寻求转型之路,艺术类、运动类、科技类、实践类课程明显升温。
竞争加大华丽转身很难
“如今,学科类教培机构面临着与专业艺术类教培机构竞争的局面,各大机构扎堆进入一个领域,竞争越来越激烈,一些中小机构根本扛不住压力。”一家小型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说。
“双减”政策刚出台时,一批学科类教培机构面临很大压力,因员工多、场地租金高等各种问题,经营前景堪忧。除此之外,核心业务的转型与差异化的打造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,不断增加的运营成本也让不少机构寸步难行。因为学科类教培机构一旦开始转型,先要将学科类老师裁员,再招聘素质类培训老师,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。
对此,一名业内人士表示,目前,学科类教培机构除了向素质类培训领域转型之外,还可以考虑向成人职业教育、校企合作转型,但转型必须慎重,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场地、资金实力等,不要盲目加盟,以免造成损失。
积极寻求新出路
一家教培连锁机构的负责人坦言,“双减”政策出台之前,教培行业发展迅猛,过度商业化的学科类培训导致教育“变味”,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意,有些家长没有较强的辨别能力,盲目跟着大家一起给孩子补课,确实加重了不少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焦虑程度。
随着“双减”政策落地,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加入转型行列。“转型之路不易,但仍鼓足了前行的勇气。”这名负责人说,目前,更多教培机构的转型方向是加强素质教育培训,他也在摸索中寻找出路。
在经历了转型之初的低谷期之后,重新整合优化教育资源,利用现有资源向艺术类学科培训转变,以培养中小学生兴趣、科技和实践能力为目标,设置美育类、科技类、实践类等课程,同时,针对部分有托管需求的家长,将制定一些与之相关的服务项目和课程,招聘专职老师来管理。近期,正赶上学生放寒假,来报艺术班的学生增加了不少,这家教培机构负责人有了很大的信心,走好转型之路。
挑战和机遇并存
“以前压力大,需要提前一天收集大量的相关学科知识来备课,现在提倡发展美育,我的心思更多地花在如何将我们的艺术文化课宣传出去,让更多的孩子接受艺术文化熏陶。”已有8年教育培训经验的朱老师说,他之前是教英语写作的,“双减”政策落实后,凭一技之长成功转型,当了一名吉他教师,算是在遇到难题的同时也拥有了新的机遇。
9时起床,洗漱完毕10时出门,10时30分已经坐在教室的朱老师开始调试琴弦、测音。为了让上11时课的孩子们得到更生动准确的体验,朱老师在做基础的课前准备。
虽然有朱老师这样转型成功的老师,但也有一些老师似乎没有这种好机遇。“省考马上要开始了,我已经开始研究我能报考的岗位了。”原先从事学科类培训的李老师说,家人非常支持他的决定。
喜忧各占一半
孩子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吴女士说,往年假期和周末,她都要带着孩子穿梭在各种补习班之间,孩子很累,经常闹脾气,家庭经济负担也很重。如今,假期带孩子上喜欢的艺术课,感觉轻松了不少。
也有家长比较忧虑,“我的孩子今年上初三,正处于中考冲刺阶段,以前假期就给孩子补英语和数学,成绩有一定的进步。”西宁市民贾女士说,现在学科类培训取消了,他们两口子平时工作忙,没有更多的时间帮孩子辅导功课,真担心孩子上不了心仪的高中。
“支持转型或调整!这些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在无形中不仅增加了孩子的学业压力,也增加了家长的经济压力。现在好了,孩子们能够全面发展了。”刘女士的孩子正在读小学三年级,“双减”之前孩子的课外补习表排得满满当当,不仅孩子压力大,也给家长带来了不小的压力。
采访中发现,大部分家长对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表示理解和支持。一方面既能减轻孩子的压力,带来更多的亲子时光;另一方面孩子也能有更多的时间全面发展,探索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。少部分家长抱有担忧的心态,害怕孩子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无法消化,担心孩子的课后作业没有人能辅导……
“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和调整,对孩子来说是好事,可对于部分家长来说却成了难事。其实,家长也应该调整心态,让孩子顺应自然生长规律。”担任多年班主任的张洁表示,让孩子们做最好的自己才是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最终体现。
“其实,在‘双减’政策下,之前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老师可以考虑转岗分流。而家长们也要转变心态,多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亲子陪伴。”从事多年教育教学研究的马老师表示,没有学科类补习需求,才会没有学科类补习市场。